农安:耕作技术成体系助万亩基地示范性大增
发布时间:2023-12-20 13:40:56

12月14日,农闲期间的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田里格外热闹,农民们驾驶着农机在田里有序地工作,为秸秆归行打下提前量。这个场面不仅是一桩简单的农事,更是“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新一年的开篇。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是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开展科技攻关探索的重要举措,吉林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携手签订框架协议,确定六大攻关任务和七大攻关战场,长春示范区是攻关战场之一,而农安县万亩核心示范基地又是长春示范区的一个重头戏。

农安县以合隆镇陈家店村与华家镇毕家店村为万亩核心示范基地,优化包括秸秆覆盖还田带耕、宽窄行免耕等在内的示范主体技术,“在少耕和免耕技术体系下,提高技术之间的配适度。同时,创新保护性耕作与有机肥复合沃土技术,优化升级相关配套农机装备;创建农业智慧谷,多角度进行综合评估完善技术体系,推进落实万亩辐射区、千亩辐射示范基地建设。”农安县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于东介绍。

今年,陈家店村的基地示范区不再专注单一的农业技术应用,而是将耕作技术形成一个体系,以包括秸秆覆盖还田带耕、宽窄行免耕作为示范主体技术,集口肥提苗深松追肥、品种筛选、一体化防控、农机装备配套技术于一体。

“这个‘体系’其实很好理解,它就是将众多技术集合并因地制宜进行了优化。我们今年尝试通过减少或改变各阶段农资的使用,并运用适合的耕作方式,在实现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让农民实现稳产、增产。”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梁爱珍说,其中口肥提苗深松追肥技术被列为2023年吉林省农业主推技术,示范区正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大面积推广。

如何知道这个“体系”是否具有实际的提升效果?

“我们建立了综合效益评估体系,不仅可以在产量上有更精准的统计,从保墒效果、播种质量、土壤肥力、保苗率、作物长势、预防病虫草害、农田排放、秸秆去向等生态适宜性方面有更细致的评估和记录,这也是万亩核心示范区主要示范的内容之一。”梁爱珍告诉记者,除了生态适宜性,该评估体系还从人工、燃料、生产资料等方面的经济适宜性,和农户接受度、合作社接受度、农业推广部门接受度等社会适宜性共三个角度进行综合效益评估。

基于示范基地大田实际需肥情况,研究所通过智能物联网和评估体系确定了适宜的液体肥料,尤其是长效液体氮肥的配方比例、制作方法、施肥深度、施肥开沟方式及液体施肥机具作业速度、施肥流量速度等技术参数。“通过测产,每公顷土地在以往施肥量的基础上,再次减少了14%的肥料使用量,粮食产量提升了至少15%。”陈家店村众一农村经济合作社理事长陈忠国在得到梁爱珍的评估通知后十分欣喜。“这上面记录的很详细,有土地各种元素的含量和实际作用效果,对明年品种、施肥、地块的选择和调整有很大帮助。”陈忠国说,研究所和示范基地还研发了保护性耕作液体施肥机,在避免肥料浪费的同时,还降低了农业机械作业对黑土地的扰动。

2024年,农安县的“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将开展玉米大豆轮作与轮耕技术模式示范,新建立秸秆覆混还田节肥增效模式主体技术辐射基地3~5个,建设核心示范区3000亩,辐射示范推广400万亩,构建秸秆覆混还田耕作综合技术体系1套,并计划举办技术培训,培训400人次,形成“科技人员+推广组织+规模经营主体”一体化联合的技术推广模式,提高技术的落地时效和实施效果。

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