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农业发展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06-12-12 10:12:00

1埃塞俄比亚“三农”的现状

1.1农业

埃塞俄比亚占有“非洲之角”的绝大部分。国土面积为1221900km2,与苏丹、肯尼亚、索马里及吉布提接壤。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埃塞俄比亚全国范围气候和降水分布的差异很大,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该国的农业生产发展。

埃塞俄比亚农业年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显著。埃塞俄比亚农用耕地主要由山区高地、非洲大峡谷分开的平原以及一些低地组成。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政府估计全国领土的15%是耕地,51%是草原,4%是森林,其余的是荒地和湖泊。在土地的开发利用方面由于缺水、虫害(主要是蚊子)等的影响,许多生产潜力巨大的土地无法得到利用。比如在低地,带有疟疾的蚊子就迫使农民离开适耕区。

在埃塞俄比亚,由于上述自然条件的限制,其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农作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咖啡。咖啡是埃塞俄比亚的主要经济作物。埃塞俄比亚几乎没有化学工业,咖啡在生长过程中几乎没有施加任何化肥农药,味道醇美。1988~1989年度资料显示,咖啡占据该国出口额的63%,政府收入的20%。有25%的人口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咖啡生活。但是后来的全球咖啡价格下跌,极大地减少了该国的外汇收入。

豆科和油料作物。豆科和油料作物在埃塞俄比亚的出口中仅次于咖啡,曾经达到出口额的34%,价值2000万美元。但是在1988~1989年度,出口值降到400万美元。三个因素引起豆科和油料作物出口额的剧烈波动:第一,许多豆科和油料作物的主产地遭遇了连续不断的干旱。第二,农民由于面临饥荒,将重点放在谷物的生产上。第三,虽然豆科和油料作物生产成本不断上涨,但政府控制的收购价格不变,极大地减少了农民的纯收入。

棉花。埃塞俄比亚几乎没有纺织业。在海拔低于1400m的地区有棉花种植。棉花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灌溉,决定了它只能种植于一些生产设备较为齐全的大型国有农场。

谷物。埃塞俄比亚主要谷物有TEFF、小麦、大麦、玉米、高粱及小米。前三种作物主要种植在海拔1500m以上地区。TEFF是埃塞俄比亚的本地特有品种,碾碎作成一种叫INJERA的饼,是该国居民的主食。大麦一般种植于海拔2000~3500m的地区,可以按照当地的土法制成啤酒。而且,该国的小商贩经常会将大麦炒熟,沿街叫卖,类似于我国的瓜子一样。高粱和小米是抗旱作物,主要种植于该国低地、雨水少的地区。玉米通常生长在海拔1500~2200m的地区,要求有较多的降水来保证好的收成。另外,还有一种长得和香蕉树一样,但却不结香蕉,主要通过根部和茎部提供淀粉的Ensete,俗称假香蕉。这种树可以长到数米高,汲取的淀粉是一些地区农民的主食。

蔬菜。饮食习惯使埃塞俄比亚居民不太喜欢食用蔬菜,所以该国蔬菜的品种有限。马铃薯、卷心菜、胡萝卜、葱等是主要的蔬菜品种。番茄、大蒜等蔬菜供应量少,价格昂贵。葱的产量大,市场供应充足,是非常好的调味品。

1.1.2畜牧业畜牧业在埃塞俄比亚的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分布,90%集中在高原地区。绵羊、山羊是主要的饲养品种。当地人传统上轻视驴,在埃塞俄比亚它是主要的载货工具而不是作为牲畜,其实驴的数量远远超过了马和骡子的数量。埃塞俄比亚全境51%是草原,畜牧业生产潜力巨大,但是农业技术推广、品种改良、市场营销及加工等服务跟不上,大大地限制了这种潜力的发挥。另外,埃塞俄比亚全国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并且该国的基督教三大教派及伊斯兰教都禁止教民食用猪肉,所以该国的养猪业为零。

1.1.3水产业埃塞俄比亚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15个大型湖泊、河流和水库主要集中在非洲大峡谷附近。湖泊面积达到7400km2,河流长度达到7000km。充足的水资源是该国发电的主要能源。目前,埃塞俄比亚市场上年渔业销售量为15000t。该国每年有两个月的斋戒期,鱼是斋戒期唯一可以食用的动物性食品,所以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但是埃塞俄比亚没有人工养鱼的传统,基础设施缺乏,加上在边远地区交通不便,没有冷冻设备,所以渔业对自然环境依赖性较大。

1.2农民

埃塞俄比亚全国人口约6500万人,其中77%是农民,农户是小规模的自给自足型,多数农户居住在海拔1500~3000m的高地。居住在低地(海拔在1500m以下)的主要是游牧民族,从事畜牧业。该国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文盲多,农民掌握的农业技术水平低。该国政府已从中国、印度等聘请了农业技术专业教师,在全国建立了28个培训中心,培训农业技术推广员,帮助农民掌握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

埃塞俄比亚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不同教派的教民相处融洽。宗教在维护社会治安,改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宗教信仰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决定了该国农民的宿命观。他们认为贫困是上帝的安排,是对自身意志的磨练,只有经受住这种贫困,将来才可以升入天堂,使农民缺乏改变现实的动力。其次,宗教活动与农业生产的冲突。

埃塞俄比亚的教民每周都要去教堂或清真寺做祈祷,每天都有讲经活动。根据教义,农民不能天天劳作,所以埃塞俄比亚的农民也和城市公务员一样有双休日。笔者发现,在双休日,尽管地里的庄稼已经成熟,但农民并不会出来收割。第三,农民的惰性。埃塞俄比亚妇女是主要的劳动力。男人们可以在小咖啡馆呆上半天,而妇女则身背孩子奔波于市场和田地之间。第四,落后的生育观。埃塞俄比亚自然资源贫乏,人均收入水平低,9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农民认为孩子是上帝所赐,越多越好。所以,每户农民家庭都有7~8个孩子,生活极其困顿。由于经济不发达,医疗水平落后,所以该国人均寿命仅有47岁。

1.3农村

埃塞俄比亚农村村庄建设没有统一规划,人们居住分散。农村生活基础设施严重匮乏,90%的农民不能得到清洁的饮水。加上该国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动物和人共用统一的水源,使原本就紧张的饮用水受到了污染。用电方面,埃塞俄比亚全国只有13%的人口能够用上电。在外国的援助下,国家电网已经建成,但是目前农民都能用上电还只是一个梦想。

2埃塞俄比亚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挑战

2.1干旱

埃塞俄比亚降雨充沛但分布严重不均。砂性土空隙大,保水能力差;粘性土空隙小,雨水不易渗到下层,引起水土流失,这些导致雨后土地板结或龟裂,不利于作物生长。该国灌溉农业粗放,灌溉主要是漫灌,既浪费水,又易造成营养土流失。埃塞俄比亚每年都要经历干旱,当地农民的防旱、抗旱能力微弱,所以全国近50%的地区受干旱的困扰,形成大量的灾民。

2.2农用地使用效率低

埃塞俄比亚的农用耕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十分肥沃。但是当地农民的耕作技术水平低,农民一般不对土地进行整理,不知道清除地里的石头瓦砾,不懂得挖沟保墒等;播种时,种子随便抛洒,疏密不均,这都造成了耕地的低效使用。埃塞俄比亚还没有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对耕地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利用,农业抗自然风险能力低,基础设施落后。

2.3农业生产工具落后

埃塞俄比亚的农业生产资料极其匮乏,农业品种退化严重,农业生产手段也极其落后。农民们还没有锄头、铁锹等基本生产工具。锄草时用的是铁镐;脱粒时用几头牛踩,造成脱粒不净、粪便污染,浪费严重。

2.4农业生产结构单一

埃塞俄比亚农业主要是咖啡种植和畜牧业,生产结构单一,既不能给全国人口提供丰富的食品,也不能承受巨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国际市场上持续的咖啡豆价格下降,使该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虽然畜牧业号称是非洲第一,但该国的畜牧业加工水平极其落后,皮革业的竞争力很低。

3埃塞俄比亚农业的必由之路??现代化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现代化目标函数从理论上可以简略地分为两大类型:①绝对的现代化目标,也称现代化的“理想目标”。这是全人类发展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一种对现代化进程的极限描述,只有当“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完美的平衡和充分的和谐,物质、能量、信息和愉悦人的精神食粮完全满足人类的“理想欲望”,人类文明进化可以对自身行为有效地实施自律、自控并达到理性自觉时,这种绝对的现代化目标才可能被实现。②相对的现代化目标,也称现代化的“阶段目标”。这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自身的发展中,逐渐逼近某个时段(期)目标的进程。例如,在工业化时代,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是其最主要的标志;例如,在信息化时代,除了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以外,信息化水平、竞争力水平、集约化水平、生态化水平、经济全球化水平、社会公平化水平、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等是其基本的标志。这类现代化的目标是相对

的、动态的,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将会不断添加新的内容。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绝对贫困的国家之一,笔者认为现阶段其农业现代化不能建立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水平上,只能是以实现温饱为目标的农业现代化。根据埃塞俄比亚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社会风俗、宗教、民族特性等实际,该国现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应该进行村庄布局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加快乡村道路、学校、灌溉、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埃塞俄比亚传统农业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公共地的悲哀”方面:一方面在畜牧业生产区,载畜量没有合理计算,造成草场超载;对天然草场缺乏必要的维护和更新,草场中夹杂非洲带刺的树木和野草,草场退化严重。政府应进行积极的管理和引导,力求使草场恢复活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急待解决的是增加投入建设农业灌溉系统,消除发展农业生产的瓶颈约束。同时,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保持水土。

3.2加强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

埃塞俄比亚农民的剩余产品转换为商品的速度较慢,商品率低,当地农民的生活资料来源却主要依赖于剩余农产品商品化,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在该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农村集市对农民实现商品交换的重要性,而且改善农村集市基础设施投入低,见效快,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

3.3加大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该与有关国际组织合作,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帮助其维持再生产的正常进行。由于这些小额贷款,农民一面可以从市场买回所需的生产与生活物资,一面又带动了市场需求,使原本沉寂的市场活跃起来。

3.4生态移民

埃塞俄比亚北部地区海拔低,气候炎热,不适宜农业生产。在20世纪80年代,前社会主义政府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工程。但由于缺乏规划,计划落实不力,许多移民由于难以适应环境变化,加之医疗服务缺乏,造成了许多移民死亡。再加上国际社会认为移民是对反对派的清洗行为,所以遭到国际社会的反对,移民计划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现在埃塞俄比亚的国际活动空间日益扩大,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社会的承认与支持。将干旱地区的人口迁移到雨水较多的高地应该可以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

《陕西农业科学》